热门文明创建文章推荐

主页 > 文明创建 > INTRODUCE

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汇编:文明创建网上申报资料

2024-08-05 23:11 作者:创卫办 来源:未知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汇编:文明创建网上申报资料,关于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汇编
 
  
湘西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乡村建设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为了解当前全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湘西州统计局会同文旅部门,选取凤凰县、永顺县共12个乡镇,联合开展了全州乡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现将文化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基础不断夯实。本次调研的12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文化站提供公休日开放、夜间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保持在36小时以上。文化惠民工程效果显著,12个调研乡镇均设有文体活动广场和乡村文艺演出队伍,文化广场面积达300平方以上的乡镇为100%,89.5%的群众对文化活动中心表示满意。二是功能不断增强。全面推广图书馆文化馆县乡(镇)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所有乡镇文化站藏书均在2000册以上,新场、落潮井、泽家、青坪镇文化站功能较为完善,作用发挥较好被定级为二级馆,成为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载体。
 
(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一是文化融合有特色。充分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96.7%的乡镇将文化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融合设置,83.3%的乡镇将文化站与党群服务中心所融合设置,将文化站的功能进行了多元化的体现,在调研的12个乡镇中,10个乡镇有特色文化产业;5个乡镇有特色文艺演出项目,分别为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活动、土家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敬酒歌、广场舞、土家语教学,民族文化进乡镇活动,2个乡镇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二是文化保护有效果。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资产,85.6%调研居民评价本村(社区)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民族村寨或农业遗迹的保护较好,84.4%评价本村(社区)对特色民间文化的保护利用较好。
(三)社会风尚持续向好。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研的乡镇均能每年开展1次以上“好家风传承”“最美清洁户”等精神文明宣传活动,均能每年开展1次以上文明乡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等评选表彰活动,对倡导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88.3%的群众认为本村社会文明风尚情况较好;83.8%的群众认为本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四)居民整体满意度较高。调研结果显示,群众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达到88.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52.2%,比较满意的占36.1%。
 
二、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文化设施单一。一是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基层群众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且对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还相对传统,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标准要求相比存在面积不足问题,功能分区不完善,文化产品比较单一,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数字文化资源总量不足,数字资源技术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服务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层面,不能适应信息网络社会的需要。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老化,如电子阅览室电脑配置低、老化严重、闲置时间较长。二是财政投入保障仍不充分。从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以来,财政每年拨付4.8万经费。随着时代的发展,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少,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与市民需求有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乡村人口空心化严重,从事文化服务人员不足。一是乡村人口空心化严重,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把握不准。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基本上只有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农村,送文化下乡、惠民电影放映等很多乡村文化活动几乎无人参加,农村出现文化主体“空心化”趋势。农家书屋书目的设置、书籍的更新未能充分考虑群众需求,个别农村书屋配备不切合实际,而且长期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且流动频繁。乡镇均反映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调研发现,街镇一级还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文化服务人员,到村居全部都是兼职,导致文化工作难出特色和亮点。此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强,导致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是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思维的,要么就是年轻的新手上路,形成文化专干不专、业务不专、不能专业,专业不对口,总体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产业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民俗表演、乡村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发展迅速,已成为现阶段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农村书报、歌舞、特色土特产、手工艺品等领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形成联动的产业链条,造成文化产品单一、开发雷同、产业效益低,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乡村旅游具有同质化、复制化倾向,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
(四)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建设趋于同质化。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上,地方名人文化挖掘不够。二是在微观上,有价值的传统乡村文化未能发扬光大。许多乡镇或行政村一般仅专注于乡镇陈列馆这一类表面的工作,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往往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趋于同质化。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千篇一律,跟风现象严重,乡村文化建设创新意识匮乏,很多乡村文化工作者及村民没有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没有真正认识到本村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乡风文明”这一乡村发展的总要求。湘西州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就要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呼吁村民们弘扬本村的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乡村文艺汇演、乡村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来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
(二)深化数字赋能,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改革。一是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深化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数字赋能农村文化发展,推进乡村文化工作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农民文化获得感更深切。二是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乡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开展乡村信息化服务,推动广大村民就近、方便和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三)加强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注重传承创新。一是加强规划和保护,积极开展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塑造良好的民俗民风。二是重视调查和研究,将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出来,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实施乡村文化“活化”战略,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对于传承来说,并不是照搬照抄和固守迷信,而是要高度重视对文化继承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对历史文化体验的重视程度,加强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整合,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和农耕文化体验的融合,实现历史文化和时代交流的统一。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乡村文化建设合力。一是切实提高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梳理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文化建设考核,鼓励地方出台符合地方特色、实际的文化建设政策举措,推动职能部门在政策、资源、服务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出台支持政策和奖励政策,推进文化下乡、人才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打造乡村文化精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文化文明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久发展中的深层次基础性作用。
 
 
关于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文广旅局一直围绕“文化强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难点,按照“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探索“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探索“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二)文化阵地全面覆盖。截至2023年10月,全区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馆)、乡镇文化馆分馆8个,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馆)、乡镇图书馆分馆7个,10个镇级综合文化站、9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4621.76平方米。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公共文化服务民生工程深入推进。中省市区每年安排“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77.4万元,2023年新增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费下达增加至92.4万元,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资金总计50万元。
近几年来,面向城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年服务人次达到上万人次,增设1个老幼、残障人士服务项目,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个小时,全年开放不低于314天,年接待服务人数上万余人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开放总时长48万余小时,接待服务人数62万余人次。招募文旅志愿团队180个,文旅志愿者4028人,志愿服务千余人次。每年至少组织各类文化培训班20场次,培训上千余人次,线上线下活动不少于25场,受惠群众上万余人次。
 
(四)特色品牌活动亮点纷呈。历届中国·罗江诗歌节充分展示了罗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连续多年举办了“调元川菜川剧文化周”一系列具有罗江本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力开展“文化列车”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潺亭之夏”系列、“书香罗江·全民阅读”等三大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乡村魅力竞演、菜花节、梨花节、枣子节、庞统祠庙会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项目,形成“文化服务机构建在哪里,哪里就有品牌活动”浓厚文化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罗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全省其他先进地区和德阳市其他市州,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难以适应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粗粮”到“吃细粮”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一)效能不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但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配套制度方面建设滞后,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措施落地难。通过本次调研实地走访发现,一些基层文化阵地还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文化设施设备管理不规范”“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个别乡镇文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文化阵地的功能发挥差,文化服务效能大打折扣。
(二)投入不足,阵地建设运营困难。从总体来看,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来源主要是免费开放资金,但仅能够保障文化阵地基本运行。我区与德阳其它县市区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从一些乡镇了解到,除了中央和省市和县配套的资金外,基本没有其他投入。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存在较大的缺口,导致基层文化项目建设滞后、建设标准难以达标、文化阵地运营困难、文化活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一些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硬件设施不达标,部分站点设施设备老化、活动场地不足,存在“小马难拉大车”现象。
 
(三)供需错位,群众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基层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提供的文化产品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精品不多、本土特色不突出、吸引力不强等。另一方面,我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文化产品供给与农村文化需求存在差异,更缺乏面向农村老人和少儿的针对性文化服务。今年上半年,区相关监督部门的民意调查中,群众对“乡镇文化设施设备、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问题,表现出“不满意”,体现出县、乡镇、村(社区)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没有更多地考虑群众需求,存在精准服务不精不准、供需双方错位等问题。
(四)人员不齐,文化服务难以保障。目前,全区虽然每个乡镇文化站均有人负责、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志愿者,但普遍存在“缺编少岗”、“专干不专”、“变动频繁”、“身兼数职”、“业务不精”等问题,断档和老龄化严重,致使文化服务工作无规划、无部署、无落实,存在“守摊子”现象,缺乏主动作为、主动创作、主动创新。从人才结构来看,农村地区文化人才缺失问题突出,缺乏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创编能力的专业人才,各种文艺团体、文化队伍良莠不齐,基层惠民服务和特色活动开展难度大,现有人员力量、能力素质与新时代文化服务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建议和对策
(一)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乡“文化圈”。一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二是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政策措施。三是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每年不能仅仅把中央、省上拨付的资金拨下去就行了,要进一步明确本级财政每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四是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整合公共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对区文化馆(国家三级馆)、区图书馆(国家三级馆)重新选址再建项目工程、软、硬件设施设备提升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二)建设多元服务平台,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一是结合我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2023-2025年)契机,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二是积极探索文化共享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支持文艺团体和个人使用、管理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促进基层文化交流、融合、共享,打造零门槛、无界限、惠民便民的文化服务平台,形成“共建共享”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实施“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等结合发展,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以文化元素为统筹,打造特色乡镇和村(社区),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
(三)着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一是推动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一批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制定文艺创作奖励机制,每年落实创作奖励经费,激励创作一批更具本土特色优秀文艺作品。二是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根据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农民工文化驿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建设,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水平。三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让文化品牌成为文化服务提升的突破点。要针对本地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研究、包装和展示。充实和丰富乡村魅力竞演、菜花节、梨花节、枣子节、庞统祠庙会等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各具特色、群众喜爱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五项行动计划。一是落实编制计划。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最大的症结在于没有落实文化站专干的编制,文化站长(专干)身兼数职,造成工作落实不到位,因此在目前开展的乡村振兴中,要把解决文化专干的问题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引进人才计划。从专业院校引进文艺人才,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三是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依托文化馆、文化站,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四是人才合作计划。试点开展政府购买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公益性岗位服务,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探索与文化艺术机构、高校的合作模式,开展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五是人才服务计划。建立区、镇文艺人才资源库、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文化企业联盟,指导扶助培育社会文艺团队成长,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五)充分挖掘整理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原动力。一是实施“乡村文化挖掘整理行动”。以摸清家底、整理分类和挖掘特色为核心内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组织开展全区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存量、分布、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资源进行登记,为研究和探索乡村文化提供依据。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转化利用行动。通过“文化+”模式,推进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和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转化利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作用,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创卫办)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