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明创建文章推荐

主页 > 文明创建 > INTRODUCE

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3篇

2024-08-05 23:16 作者:创卫办 来源:创卫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2篇

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3篇
 
凤台县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凤台县文旅体局)
202072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5〕75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凤台县文旅体局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凤台县文旅体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对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截至目前,全县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3个行政村,38个社区。都建成了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其中3个村建成了省级农民文化乐园。目前,按照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八个有”标准,完成213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总任务的100%。其中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资金来自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共计240万元。其他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共计1767余万元,以及村级自筹,乡财政和文化建设资金资助部分,通过资源融合,老旧文化设施改造建成,虽然是老旧文化设施改造但也达到了“八个有”基本标准。
 
二、加强阵地建设。文化阵地是文化工作的载体,没有文化阵地就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各社区,以农家书屋为抓手,以广场、公园、空旷的场地为阵地,开展多种形势的文化活动,老有所乐、老有所玩、老有所爱,在城关这块热土上诠译的淋漓尽致。全县243个农家书屋每年上级主管部门都要更新一部分图书及音像制品。每个农家书屋藏书达2千多册,既有诗词类、科技类、少儿类、生活类、政治法律类等。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为居民免费提供茶水。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书屋管理及借阅登记工作进行检查评比,真正把农家书屋阵地打造成社区居民爱去、想去、乐意去的地方。其中2017年为38个贫困村申请财政资金80万元,采购体育健身器材。利用文化民生工程资金为每个贫困村文体活动室购置价值3000元的活动器材(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锣鼓、电子琴、音响等)。今年,我局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为每个贫困村购置3000元图书;1000元书柜;4000元电脑1台,合计30.4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面落实到位。251个村(社区)的户外文化场所配备了健身器材、宣传画廊、书报刊亭,为凤台的社区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三、成立社区文艺队伍。全县共有民间艺术团体、业余文艺演出队、民俗灯舞、广场舞表演队100余支。培养文艺骨干200余人。这些文艺骨干他们经常活动在居民小区、广场、文化公园不吃劳苦,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辖区居民,每天早晨、下午、傍晚载歌载舞,让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在城关这块土地上深根开花结果。特别是民间业余红霞艺术团,在团长江月英的带领下,每天下午在凤凰文化广场组织推剧爱好者把优秀传统推剧剧目展演给城区居民,对一些初学推剧的爱好者,她都手把手把推剧的唱、念、做、打言传身教,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推剧这个传统剧目更加喜爱,深受广大居民的好评。为凤台的推剧发扬传承夯实了基础,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许多社区还以节假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社区中心工作,利用社区文化阵地,组织社区文化骨干,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公民道德、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每年全镇各社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势举办广场午、道德讲堂,庆六一等各类演出多达数次。
 
四、拓宽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渠道。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多。各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呈现了不同特点,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多。推剧、广场舞、花鼓灯、民俗、歌舞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彩,社区文化建设思路多。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的支持,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法,针对场地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整合资源,资源共享的办法,作为群众自娱自乐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自留地,群众在社区积极参与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学习、娱乐、健身、从而振奋了群众精神,凝聚了社区居民的人心,使群众性文化活动生机勃勃。针对如何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我们还提出了用好领导人、退休人、文化人、手艺人、热心人等“五种人”的办法,推动了社区文化繁荣、使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效应。
 
五、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认识明确是前提。凡是社区文化建设抓得早抓得好的社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和建设规律、及思路探索相对比较明确。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文化活动领导小组,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阵地建设是重点。全县各乡镇社区文化建设蒸蒸日上,说到底还是社区有着较为健全的文化场所、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要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精彩平台,也是社区建设由无文化品位的内在要素。
(四)活动创新是推力。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很重要的是要研究内容及形式,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外延日益扩展,许多健康积极、有益有趣、好看好玩的活动也越来越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所以要扩大视野范围,在组织活动时不仅仅局限于说说唱唱写写画画。
(五)社区自办是方向。除了政府给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必须的平台外,社区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机自身潜力,是办好社区文化的基本方向。社区是居民群众的自制组织,社区文化也必须遵守政府主导与社区自办相结合的原则。时间证明,社区办文化的积极性高,不等不靠,社区文化就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而强调客观因素,等待观望社区文化也就一直打不开局面,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的文化需求。
 
六、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活动场所、设施缺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设备不配套、不健全、陈旧落后,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社区文化专干人力不足,也可以说任务重、无文化专业人员,难以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3、社区活动开展经费不足。文化活动开展需经费保障,文化专干只干工作没有报酬,时间长久、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事业,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居民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心协力,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不断完善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对投资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指引、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钱好办事。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要建设,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四是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目标责任制,做到社区文化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协调统一;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奖优惩劣,确保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争优创新,深化发展;引入督导检查制,督促引导社区文化健康运作,积极向上;创建人才激励制,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优秀文化产果。
 
 
 
昆明市呈贡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报告
 
       为推进呈贡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彰显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特色、亮点,构建全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进一步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央、省、市相关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实施“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行业一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昆明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呈贡区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云南省验收组实地检查,和国家级验收。通过示范区创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公共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得到提升。
(一)呈贡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1.呈贡区已建成覆盖城区、街道、社区三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区8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面积300㎡~500㎡以上。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室划分为:文化体育活动用房、书刊阅览用房、教育培训用房、网络信息服务用房、管理与辅助用房。61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部达标,行政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符合“6 X”模式建设,各个功能室均能正常使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昆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要求,结合呈贡区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功能室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每天不低于8小时,并进行错时延时开放。全年8个街道完成各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共167项次,全区61个社区完成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共690项次,形式包含惠民演出、公益讲座、主题活动、惠民消费等。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活动40次,组织展览8次,举办科普等讲座50余次,开展非遗项目、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30次。呈贡区已建立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并形成常规性工作。
 
(二)开展“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亮点”文化创建活动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中共昆明市呈贡区委宣传部昆明市呈贡区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呈贡区实施“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行业一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呈文旅联〔2021〕1号),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区委办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委老干部局、政协、教体、文旅、城管、财政、卫健、商投、团委、妇联、工商、残联等13个部门和8个街道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根据创建工作安排部署,全区8个街道结合辖区优势,通过提升现有文化活动内容、挖掘创新文化活动、培育文旅融合等形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已创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街道相对固定和持续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如龙城街道“三台山旅游文化节”、乌龙街道“豆腐文化旅游节”、洛龙街道“传统手工技艺作品大赛活动”。根据创建方案要求每个街道申报3—5个社区作为试点进行创建,现已有23个社区结合居民群众需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了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已收到区委老干部局“弘扬花灯传统文化(春节送戏下乡)”、区妇女联合会“新时代女性学堂”、共青团呈贡区委“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一行业一亮点”的活动申请表。2021年底前初步形成街道品牌、试点社区特色、试点行业亮点文化活动。2022年底全面形成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和行业系统亮点文化活动。通过三年的创建,在各街道、各社区、各行业系统形成固定、成熟、持续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区上下形成街道有品牌、社区有特色、行业有亮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全区文化的繁荣。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引导社区群众参与活动的办法少,主动性不强。如图书室(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够,阅读量少,借阅量不高。
(二)文化专业人才紧缺。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室)聘用的管理员,工资待遇比较低,多数为兼职,文化专业技能欠缺,导致人员流动较大,存在时间保障不够,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不够。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匹配,城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搞好统筹协调和指导,整合利用基层设施、设备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化部门具体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目标要求,根据各社区的具体情况,给予专业指导,积极推进建设,确保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提升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整合资源,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大力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应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规范和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我局制定相关奖惩制度措施,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如对图书馆(室)的借阅率、流通率进行考核等,文化站(室)利用的好,考核评分高,奖励资金也会相应倾斜。
(三)多管齐下,加强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缺乏是制约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瓶颈”,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设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街道文化站编制配备不少于3名,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二是制定完善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的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充分挖掘、培育基层业余文化人才,激发创造活力。三是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四)文化惠民创新,丰富服务内容。一是继续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应常年坚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或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参与面。二是大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通过实施“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行业一亮点”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工作,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呈贡建设现代科教创新新城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三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丰富文化惠民内容,推进资源整合流通,使公共文化资源“活”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动”起来。四是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共享。结合5G网络布局和“智慧呈贡”“智慧社区”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同步推进社区服务点建设,实现区、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共享。
 
昆明市呈贡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15日
 
关于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区文广旅局一直围绕“文化强省”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难点,按照“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探索“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一)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均衡化发展,探索“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教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

(二)文化阵地全面覆盖。截至2023年10月,全区建成县级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馆)、乡镇文化馆分馆8个,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馆)、乡镇图书馆分馆7个,10个镇级综合文化站、9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4621.76平方米。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构建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公共文化服务民生工程深入推进。中省市区每年安排“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77.4万元,2023年新增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费下达增加至92.4万元,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资金总计50万元。
近几年来,面向城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年服务人次达到上万人次,增设1个老幼、残障人士服务项目,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个小时,全年开放不低于314天,年接待服务人数上万余人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开放总时长48万余小时,接待服务人数62万余人次。招募文旅志愿团队180个,文旅志愿者4028人,志愿服务千余人次。每年至少组织各类文化培训班20场次,培训上千余人次,线上线下活动不少于25场,受惠群众上万余人次。
(四)特色品牌活动亮点纷呈。历届中国·罗江诗歌节充分展示了罗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连续多年举办了“调元川菜川剧文化周”一系列具有罗江本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力开展“文化列车”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潺亭之夏”系列、“书香罗江·全民阅读”等三大文化惠民活动,推动乡村魅力竞演、菜花节、梨花节、枣子节、庞统祠庙会等乡村旅游特色文化项目,形成“文化服务机构建在哪里,哪里就有品牌活动”浓厚文化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罗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全省其他先进地区和德阳市其他市州,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难以适应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粗粮”到“吃细粮”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一)效能不高,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但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配套制度方面建设滞后,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措施落地难。通过本次调研实地走访发现,一些基层文化阵地还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文化设施设备管理不规范”“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个别乡镇文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文化阵地的功能发挥差,文化服务效能大打折扣。
(二)投入不足,阵地建设运营困难。从总体来看,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来源主要是免费开放资金,但仅能够保障文化阵地基本运行。我区与德阳其它县市区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从一些乡镇了解到,除了中央和省市和县配套的资金外,基本没有其他投入。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存在较大的缺口,导致基层文化项目建设滞后、建设标准难以达标、文化阵地运营困难、文化活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一些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硬件设施不达标,部分站点设施设备老化、活动场地不足,存在“小马难拉大车”现象。

(三)供需错位,群众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基层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提供的文化产品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精品不多、本土特色不突出、吸引力不强等。另一方面,我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文化产品供给与农村文化需求存在差异,更缺乏面向农村老人和少儿的针对性文化服务。今年上半年,区相关监督部门的民意调查中,群众对“乡镇文化设施设备、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问题,表现出“不满意”,体现出县、乡镇、村(社区)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没有更多地考虑群众需求,存在精准服务不精不准、供需双方错位等问题。
(四)人员不齐,文化服务难以保障。目前,全区虽然每个乡镇文化站均有人负责、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志愿者,但普遍存在“缺编少岗”、“专干不专”、“变动频繁”、“身兼数职”、“业务不精”等问题,断档和老龄化严重,致使文化服务工作无规划、无部署、无落实,存在“守摊子”现象,缺乏主动作为、主动创作、主动创新。从人才结构来看,农村地区文化人才缺失问题突出,缺乏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创编能力的专业人才,各种文艺团体、文化队伍良莠不齐,基层惠民服务和特色活动开展难度大,现有人员力量、能力素质与新时代文化服务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建议和对策
(一)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乡“文化圈”。一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列入财政年度预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二是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政策措施。三是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每年不能仅仅把中央、省上拨付的资金拨下去就行了,要进一步明确本级财政每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四是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整合公共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对区文化馆(国家三级馆)、区图书馆(国家三级馆)重新选址再建项目工程、软、硬件设施设备提升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二)建设多元服务平台,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一是结合我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2023-2025年)契机,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二是积极探索文化共享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支持文艺团体和个人使用、管理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促进基层文化交流、融合、共享,打造零门槛、无界限、惠民便民的文化服务平台,形成“共建共享”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实施“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等结合发展,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以文化元素为统筹,打造特色乡镇和村(社区),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

(三)着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一是推动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一批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制定文艺创作奖励机制,每年落实创作奖励经费,激励创作一批更具本土特色优秀文艺作品。二是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根据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农民工文化驿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建设,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水平。三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让文化品牌成为文化服务提升的突破点。要针对本地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研究、包装和展示。充实和丰富乡村魅力竞演、菜花节、梨花节、枣子节、庞统祠庙会等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各具特色、群众喜爱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五项行动计划。一是落实编制计划。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最大的症结在于没有落实文化站专干的编制,文化站长(专干)身兼数职,造成工作落实不到位,因此在目前开展的乡村振兴中,要把解决文化专干的问题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二是引进人才计划。从专业院校引进文艺人才,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三是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依托文化馆、文化站,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四是人才合作计划。试点开展政府购买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公益性岗位服务,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探索与文化艺术机构、高校的合作模式,开展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五是人才服务计划。建立区、镇文艺人才资源库、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文化企业联盟,指导扶助培育社会文艺团队成长,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五)充分挖掘整理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原动力。一是实施“乡村文化挖掘整理行动 ”。以摸清家底、整理分类和挖掘特色为核心内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组织开展全区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存量、分布、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资源进行登记,为研究和探索乡村文化提供依据。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转化利用行动。通过“文化+”模式,推进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和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转化利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作用,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创卫办)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
      表  情:
      评论内容:
      点击我更换图片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